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实验室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基本概况>>实验室简介

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四个山西省主干临床学科,开展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旨在解决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精准诊疗科学与技术问题。实验室现任主任为曹济民教授,副主任为封启龙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大学周专教授。

实验室主要的依托学科——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1978年)、全省首批博士学位(1986年)授权学科,全国第二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是当时唯一的地方院校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细胞生理学实验室获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细胞生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更名为“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8人,其中包括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卫健委“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高端领军人才1人;国之名医3人。实验室固定人员中,40岁及以下者21人,40-50岁者27人,50岁以上者20人,这一年龄结构充分体现了老、中、青三结合的优势。在青年研究人员中,有26名是近四年来从全国重点高校招聘的优秀博士,为学科交叉补充了新生力量。实验室人员中,基础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38人,临床医卫专家18人,从人员上充分保证了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融合。

实验室定位于一些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前沿诊疗技术研究。主要聚焦冠心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消化道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筛选,旨在探索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基于基础性研究,提出这些疾病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的新理论和新标准,开发疾病精准诊疗的新技术和新药物。目前实验室具有四个研究方向,包括:(1)心血管疾病的细胞机制及分子影像精准诊断;(2)神经精神疾病的细胞机制及多模态脑成像精准诊断;(3)恶性肿瘤发生的细胞机制及药物作用靶点;(4)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细胞机制及治疗新理念。

近五年来,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及核素分子影像表征机制研究、食管癌遗传变异研究、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多种策略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研究和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药物重定位研究等,这些研究在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和仪器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资助,发表了一系列高影响力论文,开发了一批仪器设备,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重要奖项。

实验室近五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6项。发表英文论文129篇,中文论文109篇;主编专著及教材26部,参编16部。已有2项PCT国际专利受理,32 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主持编写了12项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引领了我国核素分子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行业标准制定。研发4套科学仪器,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获得各类科研奖项28项,包括三个全国性行业学会或协会奖,以及山西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实验室高度重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包括全职引进、柔性引进、自身培养、国内外合作等方式,使人才队伍的质和量都有了明显提升。近年来,实验室先后引进和培养了1名国家“杰青”,1名国家“优青”,柔性引进青千1人,优青2人。同时,实验室注重原有“本土”人才的培养,有30余人获得山西省各类人才项目资助,包括“三晋学者”、“三晋英才”、山西省重点联系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实验室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和国内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脱产进修学习。实验室目前共有首席研究人员(PI)36人。这些人才举措为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活力。

实验室一贯注重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近五年实验室人员共参与主讲31门课程,年均授课总学时近6000学时;主编参编教材、著作42部,承担多项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山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多项奖项。在本科生教学中,实验室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实验室指导本科生获批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并申请专利。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辐睿智配—全球分子影像全自动配药行业开拓者”项目荣获高教主赛道金奖;在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曾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均有获奖。

实验室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6年以来,在读博士生134名、硕士生549名;毕业博士67名、硕士386名,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32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7人次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获奖。研究生获批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45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2篇,获评山西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0篇。

实验室一贯注重开放和学术交流。目前,实验室与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国内合作,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论文,揭示了生物钟调控的一种新机制。此外,实验室在以“四个面向”指明的科技创新方向下,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辐射作用,大力开展科学传播。实验室连续13年举办了“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活动,让更多大、中、小学生走进实验室,拉进科学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科普水平,此项开放活动曾受到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的表彰。此外,实验室的多名专家作为省政府联系专家陆续为山西省医疗卫生决策提供了咨询。

多年来,实验室的工作对我校乃至山西省的科技和教育教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实验室的支撑和推动下,我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于2018年获批我省首个专业学位博士点授权,同时还助力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博士点的授权。此外,实验室的工作还促进了我校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山西省重点学科顺利获批。

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和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多年来,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医科大学对实验室在管理机制、资金、场地、人才等多方面给予了全方位大力支持,为实验室从基础研究向临床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有力促进了我省转型发展和《“健康山西2030”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